当一个人困在自己的世界里,听着旁人听不见的声音,连“不舒服”都不敢说出口时,一句耐心的询问、一次坚定的校正股票配资电话,会成为怎样的支撑?
2023年9月,患者夕王令(化名)住进了七病区,那时的她还坚信着“心灵感应”,对治疗满是迷茫,直到遇见陈真竹医生……下面这段看似平常的医患故事里,藏着她走出精神困境的全部勇气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走进她的故事,看看陈真竹医生是如何帮她关掉幻听,让生活重新找回安稳节奏的。
(原文如下)
我们的故事开始于2023年9月,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是在七病区的病房里。当时她根据病历上需要记录的内容跟我交流,也是在那时我看见了她名牌上的三个字——陈真竹。
即使已经住进了病房,当时的我也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,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。我基于所谓的“心灵感应”(幻听),经常会给别人发一些莫名其妙的消息。因此,刚刚开始接受治疗的时候,她建议我暂停使用手机。
“什么时候能出院?”是前期我常问陈医生的问题,而当被告知真实的出院时间,我却有点不想面对。
在日复一日的康复生活中,每天她都会来病房看我,针对那些我所以为的“事实”进行校正,希望我能重新审视那“事实”与现实间的差异。她会问我:“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?有没有看见什么东西?”我回答:“没有”。在坚信那“心灵感应”的情况下,我给出的答案虽然是否定的,但也是虚假的。
她教我表达自己的感受。她经常询问我“有什么不舒服的吗?”起初,我总是不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,因为这对我来说无异于将伤疤揭给别人看。随着日子飞逝,我越来越信任她,我第一次尝试将那些不舒服说出来。意外的是,我被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,她耐心关注着我的日常生活,这也使我意识到原来便秘、早醒也可以是“不舒服”。直到出院的前一天,她依旧问我“你还有什么不舒服吗,再不说你可没机会了”,我会心一笑,心里满是对她的感激。
她也教我如何生活。她建议我可以拿自己专业的书看看,也正是我在读这些“闲书”时,可以让那些声音暂时地远离我,使那段时光不再乏味、漫长。“你如果吃不饱的话可以再去盛”“你没事可以去走走,我看你老在床上待着”……她仿佛是小饭桌的生活老师,事无巨细地教我生活中的琐事,让我重新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。
她帮我关闭了那些“心灵感应”。像往常一样,一天下午我看完了书,躺在床上,而“心灵感应”却突然说了再见就消失了。这次,当我被问有没有幻听时,我的答案依旧是否定的,但是却是最真实的。
她帮我消除了精神世界的困苦。“清醒”过后,比起恐惧或欢喜,可能更多的是担心和不解。对那些担心所引发的问题,陈医生了解到后也耐心地给出了具体的回答。“这个药就是你的维生素”“一定要按时服药”“我帮你约出院后一周的复诊”……她专业而温暖地为我诊疗,使我康复的时间再次提前。最终,在经过五周的系统治疗后,我出院了。
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她,也是我和她的故事。这段故事,也许稀疏平常,并无特别之处。但它将长存于我的记忆之中,即使时隔多年,我也可以平静且心怀感激地回想起那些片段、场景、对话、眼神,或许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。
如果我能在出院前就告诉她,“三毛也姓陈”“你的耳饰挺好看的”“加油,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医生的”,而不是只说谢谢,可能就不会有这封信。或许适度的缺憾,是为了下一次相遇时收获更加惊喜的美好吧。所以陈医生,也请您记得:那颗曾在你身边短暂划过的流星。愿当日之我,未曾让你感到负担,他日之我,愿赠玫瑰于你。
解精神之困苦,还疾者以安定。何为安定,在不同的患者心中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。在患者精神世界电闪雷鸣之际,利用专业系统的诊疗给予科学的干预和管理,让雨渐停,让阳光复照,是我理解的一种安定。然而气象无常,当电闪雷鸣再次来临之时,我将不再惊慌,转身就能看到那把伞仍在不远处,那份安定也将再次暖上心头。
此刻,我抬头看见太阳当空,竹影映在地面上,也看见一旁的树影在微风中摇曳。相信终有一日竹影会与树影交融,而当那时,纵使晴空万里,也依旧期待着那颗熟悉的流星再次划过我的天空。
(写在最后)
夕王令说,这段故事“稀疏平常,并无特别”,可恰恰是这份平常,藏着最动人的医患羁绊:陈真竹医生没有把治疗停留在吃药看病,而是走进她的世界——帮她区分幻听与现实,教她接纳“不舒服”的自己,甚至操心她“吃不饱”“老躺着”;而夕王令也从“不敢说”到“会心一笑”,从“害怕出院”到“心怀感激”。
就像她写的那样,“安定”从来不是抽象的词,是医生专业的诊疗,是耐心的陪伴,是让患者知道“即使再遇风雨,那把伞仍在不远处”。这份双向的信任与守护,就是这段故事能长存记忆的特别之处。
尚美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